进入冬日,寒意渐浓。12月2日,沿着同杨路一路南行,杨房村商业街上行人络绎不绝,十分热闹。向东步入村庄,道路平坦开阔,村容村貌整洁一新。不远处的田地里,收割机在红彤彤的高粱地里穿梭自如,圆润如玉的高粱粒从出粮口一泻而下,不间断地落入村民的三轮车中,勾勒出一幅绚烂多彩的乡村画卷。
近年来,杨房村不断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以“醯头醋口,古村杨房”为形象定位,打造集田园功能、智能示范、旅游采摘、文化赋能、三产融合为一体的千亩城郊农业示范区,让村里富起来、村民口袋鼓起来、乡村环境美起来,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热门打卡地。
设施农业火起来
12月2日一大早,62岁的王效明步履匆匆地来到杨房村党群服务中心办理个人事务。等待之余,与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刚虎攀谈起来,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天桥式大棚上。“真不错,值得一试。”王效明赞不绝口。去年,他承包了村里的两个日光温室种植西红柿,看着隔壁村的西红柿成品率较高,萌生了尝试天桥式大棚的新想法。
过去,杨房村一直以种植高粱、玉米等传统作物为主,一年仅有一茬收成,土地利用率和种植收益都不高。然而,自2020年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陆续建起了146栋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构建了一个占地面积600余亩的现代城郊农业示范区。如今,这里年产绿色蔬菜近500万公斤,年产值高达1800余万元,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近80万元,同时也带动了化肥农资供应、设施蔬菜加工销售、休闲观光采摘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日光温室还配备了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及智慧监测调控装备,实现了智能化管理。村民们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即可完成绿色防控、智能补光、遮阳、浇水等日常管理操作,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富民产业多起来
走进杨房村新型试验示范设施基地,几辆来自市区的批发车辆早已等候在温室门口,准备将新鲜的草莓运往市场。温室里,一颗颗色泽鲜艳的草莓挂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这个大棚里种了雪兔、天仙醉、红颜等近十个品种,今年先试试看种哪个合适。”石学刚是今年返乡创业的村民之一,承包了村里的14个大棚。近几天,草莓陆续成熟上市,他的生意也日渐红火。“每天销售额都能突破1万元,等明年春暖花开时,还能开展观光采摘活动。”石学刚信心满满地表示,除去种苗、人工、植保等各项成本,每个大棚预计能带来至少5万元的收入。
李刚虎介绍道,杨房村采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4年来流转了2000余亩土地,由村集体统一经营。村民们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收益,且只需出资2万元即可享受财政补贴和银行贴息,获得温室产权,收益得到了充分保障。
在杨房村,村民们的收入来源远不止于此。美锦醋业、水塔醋业等食醋酿造企业以及多家食醋包材企业纷纷在此建厂,带动了500余户农户种植高粱。村民们不仅可以入企打工获得工资收入,还可以经营或出租商业街店铺,获得多重收益。
文旅融合热起来
随着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和食醋市场配套服务的日益完善,杨房村在农文旅融合发展方面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咱这儿新建的村兴馆已开放了部分空间用于研学活动,一个月最多有200人参加。”李刚虎说道。杨房村深入挖掘本土醋文化,将研学活动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孩子们在研学过程中,动手体验食醋酿造、学习传统手工艺制作、走入田间地头观察农作物生长、参与播种等农事劳作,收获了知识,也带动了村里的餐饮、住宿、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
目前,杨房村精心打造的老陈醋民俗文化街“福街”以及老醋坊、啤酒吧、餐饮、民宿等五个院落,已基本装修完成并投入使用。自今年9月初次试运营以来,已经接待了1000余人次。
如今的杨房村,产业多元发展,村民生活富足,自然环境和谐宜居,乡风淳朴文明,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将设施农业做大做优做强,以‘一街五院’为载体,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不断优化升级配套服务体系,继续朝着产业振兴、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目标迈进。”展望未来,李刚虎对村庄发展充满了信心。(太原日报 孙佳敏)
发表时间:2024-12-04 11:05:02 来源:
进入冬日,寒意渐浓。12月2日,沿着同杨路一路南行,杨房村商业街上行人络绎不绝,十分热闹。向东步入村庄,道路平坦开阔,村容村貌整洁一新。不远处的田地里,收割机在红彤彤的高粱地里穿梭自如,圆润如玉的高粱粒从出粮口一泻而下,不间断地落入村民的三轮车中,勾勒出一幅绚烂多彩的乡村画卷。
近年来,杨房村不断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以“醯头醋口,古村杨房”为形象定位,打造集田园功能、智能示范、旅游采摘、文化赋能、三产融合为一体的千亩城郊农业示范区,让村里富起来、村民口袋鼓起来、乡村环境美起来,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热门打卡地。
设施农业火起来
12月2日一大早,62岁的王效明步履匆匆地来到杨房村党群服务中心办理个人事务。等待之余,与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刚虎攀谈起来,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天桥式大棚上。“真不错,值得一试。”王效明赞不绝口。去年,他承包了村里的两个日光温室种植西红柿,看着隔壁村的西红柿成品率较高,萌生了尝试天桥式大棚的新想法。
过去,杨房村一直以种植高粱、玉米等传统作物为主,一年仅有一茬收成,土地利用率和种植收益都不高。然而,自2020年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陆续建起了146栋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构建了一个占地面积600余亩的现代城郊农业示范区。如今,这里年产绿色蔬菜近500万公斤,年产值高达1800余万元,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近80万元,同时也带动了化肥农资供应、设施蔬菜加工销售、休闲观光采摘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日光温室还配备了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及智慧监测调控装备,实现了智能化管理。村民们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即可完成绿色防控、智能补光、遮阳、浇水等日常管理操作,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富民产业多起来
走进杨房村新型试验示范设施基地,几辆来自市区的批发车辆早已等候在温室门口,准备将新鲜的草莓运往市场。温室里,一颗颗色泽鲜艳的草莓挂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这个大棚里种了雪兔、天仙醉、红颜等近十个品种,今年先试试看种哪个合适。”石学刚是今年返乡创业的村民之一,承包了村里的14个大棚。近几天,草莓陆续成熟上市,他的生意也日渐红火。“每天销售额都能突破1万元,等明年春暖花开时,还能开展观光采摘活动。”石学刚信心满满地表示,除去种苗、人工、植保等各项成本,每个大棚预计能带来至少5万元的收入。
李刚虎介绍道,杨房村采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4年来流转了2000余亩土地,由村集体统一经营。村民们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收益,且只需出资2万元即可享受财政补贴和银行贴息,获得温室产权,收益得到了充分保障。
在杨房村,村民们的收入来源远不止于此。美锦醋业、水塔醋业等食醋酿造企业以及多家食醋包材企业纷纷在此建厂,带动了500余户农户种植高粱。村民们不仅可以入企打工获得工资收入,还可以经营或出租商业街店铺,获得多重收益。
文旅融合热起来
随着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和食醋市场配套服务的日益完善,杨房村在农文旅融合发展方面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咱这儿新建的村兴馆已开放了部分空间用于研学活动,一个月最多有200人参加。”李刚虎说道。杨房村深入挖掘本土醋文化,将研学活动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孩子们在研学过程中,动手体验食醋酿造、学习传统手工艺制作、走入田间地头观察农作物生长、参与播种等农事劳作,收获了知识,也带动了村里的餐饮、住宿、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
目前,杨房村精心打造的老陈醋民俗文化街“福街”以及老醋坊、啤酒吧、餐饮、民宿等五个院落,已基本装修完成并投入使用。自今年9月初次试运营以来,已经接待了1000余人次。
如今的杨房村,产业多元发展,村民生活富足,自然环境和谐宜居,乡风淳朴文明,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将设施农业做大做优做强,以‘一街五院’为载体,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不断优化升级配套服务体系,继续朝着产业振兴、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目标迈进。”展望未来,李刚虎对村庄发展充满了信心。(太原日报 孙佳敏)
太原文明网©版权所有
太原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电活:0351-4223160
传真:0351-4223160
邮箱:tywmwglzx@163.com
地址:太原市新建路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