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龙城聚焦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龙城聚焦

文物“活”起来城市“热”起来 文物保护利用的太原实践

发表时间:2023-12-19 09:15:00 来源:

  全国首座原址建设的北齐壁画专题博物馆——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12月20日面向公众开放。

  “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在埃及开罗展出后,12月12日走进中国政法大学,开启全国高校巡展。

  中俄蒙三国代表,11月21日齐聚黄山,共话“万里茶道”申遗,太原市作为城市代表作主题发言。

  我市的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和传承弘扬展示水平,通过一个个展览、一场场活动、一项项举措,不仅“墙内”开花,更是香飘“墙外”。我市打造博物馆之城、推动文物活起来的创新探索,文物的数字化、科技化保护水准,再度受到瞩目。

  构建博物馆之城

  太原市文物系统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以黄河文化、区域文化为纽带,在文旅融合发展、科技赋能创新、文物生态治理和红色基因传承上形成矩阵,持之以恒打造经典、智慧、群众、红色四类博物馆,构建博物馆之城,推动太原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我市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案例,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突出规划引领,加强顶层设计。在省内,我市率先将文物保护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政府年度考评体系。迎泽区、晋源区入选全省首批专题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晋祠、永祚寺入选国宝级文物保护单位。

  率先考古前置,赋能城市发展。统筹文化遗存发掘、保护与利用,集中力量推进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在省内,我市率先落实土地储备考古前置,2021年以来,调查项目311个、面积2631.61万平方米;考古勘探177项、面积3274.67万平方米;考古发掘11项,清理墓葬113座,遗址面积3755平方米。郑村龙山时期遗址,成为2022年度山西重要考古发现之一。

  建设博物馆之城,涵养城市底蕴。我市现有各级各类博物馆99座,其中,备案博物馆41座,类博物馆58座,每5.4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发挥文博资源优势,我市倾力建设凸显三晋文化、晋阳文化、晋商文化、工业文化、醋文化等极具城市文化特色的“博物馆之城”。建成开放全国首座原址建设的北齐壁画专题博物馆——北齐壁画博物馆,太原市博物馆、晋商博物院、宝贤堂石刻馆等,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国师纪念馆入围2023“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太原市博物馆获评第三批涉案文物鉴定评估机构。104项专题展、30项外出展、22项引进展等展览,让群众尽情享受源远流长的文物之美,深切体验锦绣风华的城市之美。

  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交流互鉴,扩大太原声誉。喜迎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推出“复兴路上,国宝归来”特展,荣列国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发出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领域第一个聚焦石窟寺文物的学术会议文件《天龙山倡议》,具有里程碑意义。牵头打造黄河寻根问祖、中国石窟寺、万里茶道国保单位“三个文化联盟”,举办黄河流域根祖文化展,由我市发起的黄河文化保护利用联盟“朋友圈”不断扩大。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依托万里茶道的申遗提名点之一太原大关帝庙,加强合作交流,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依托市校合作,赓续红色血脉。打造红色教育和国情教育基地,深化市校合作,推出展览50余场、教育线路13条,共建红色国情教育基地13个、合作38项,接待高校师生3.5万人次。国师纪念馆入选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追寻红色足迹,点燃理想之光”社会实践研学课程入选全国精品项目。

  凝聚社会合力,释放古建活力。深入推进文明守望工程,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公布可供认养文物建筑名单,投入社会资金约2700万元,签订文物认养协议17项。推动文物古建筑活化利用,开放唱经楼、玉堂春等府城古建遗存,建设“小而精”“专而美”的特色专题博物馆,举办展览20余场,让更多掩藏在街道、乡村的文物古建、民居开门迎客、焕发生机,丰富全社会精神滋养。

  深挖文物价值,讲好太原故事。深化文旅融合,推进晋祠天龙山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出文物游径线路,举办线上线下活动1500余场。双塔牡丹文化节荣获“中国节事卓越品牌”奖,晋祠国风文化节等4项入选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或优秀案例,其中,晋祠文化遗产传承及旅游体验综合项目荣膺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为山西唯一。

  数字助力文物保护

  科技创新,是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文物资源数字化、文物大数据管理等领域,我市走在前列。

  “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项目“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今年9月再次走出国门,赴埃及开罗中国文化中心巡展。展览利用幻影成像、全息影像等科技手段,数字化再现了散落在多个国家的天龙山造像,全面展示天龙山石窟艺术的辉煌瑰丽,受到海内外高度关注。12月,全国高校巡展开启。该展曾获国家文物局海外藏中国文物石窟寺类数字复原展示示范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目前,天龙山石窟数字博物馆建成开放,借助沉浸式影院等科技手段,通过“序”“山”“佛”“人”4个板块,全面展示天龙山石窟的人文历史和艺术成就。

  在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科技保护创新方面,运用科技手段守护文物本体,实现墓道、甬道、墓室分区环境控制,并创造性利用历史盗洞与外界开展空气交换,实现突破。借助科技力量让壁画活起来,通过元宇宙项目、高清原址VR沉浸式体验等数字技术,配合先进数字艺术互动装置,打造考古过程“L”幕三维动画、北齐民风二维动画、别都华彩壁画互动、壁画瑞兽“穹窿顶式环幕”动画等沉浸式体验场景,营造“人在画中游”的博物馆奇妙之旅,真正以科技赋能,让墓室壁画更“鲜活可触”。

  太原市文物保护大数据云服务平台成效凸显,实现了文物保护、活化利用、文物安全等全域一体化、一站式综合管理,打造全省第一、全国领先的“太原样板”。综合运用海量多源数据融合等科技手段,设置文物保护、文物安全、文物监测、智慧文博、智慧景区和智慧管理6大模块。目前,平台已接入晋祠博物馆、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北齐壁画博物馆、双塔博物馆等重点文物实时监测数据,录入晋祠圣母殿、宋塑侍女像等数字化模型,实现对外开放的文物景区、博物馆客流量、票务等实时数据全覆盖。

  加强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实施晋祠、永祚寺、天龙山石窟、净因寺彩塑等文物数字化采集和勘察测绘项目10余项,开展晋祠难老泉亭、龙山石窟等全方位文物监测体系,科学建立影响文物本体保护的指标模型。运用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实时采集晋阳古城考古发掘的数据信息,形成全过程数字档案,数字化绘制考古测绘图纸,开启太原科技考古新模式。

  加强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以高保真、无损伤的数据采集技术,对馆藏文物进行多源多维数据采集、体系化成果加工,数字化扫描可移动文物1922件(套),其中,珍贵文物849件(套)。注重数字化成果运用,制作高仿复制品和线下互动展示项目,随巡展项目外出展示,成为全省“文物+科技”创新排头兵。(太原日报 陈辛华)

文物“活”起来城市“热”起来 文物保护利用的太原实践

发表时间:2023-12-19 09:15:44 来源:

  全国首座原址建设的北齐壁画专题博物馆——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12月20日面向公众开放。

  “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在埃及开罗展出后,12月12日走进中国政法大学,开启全国高校巡展。

  中俄蒙三国代表,11月21日齐聚黄山,共话“万里茶道”申遗,太原市作为城市代表作主题发言。

  我市的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和传承弘扬展示水平,通过一个个展览、一场场活动、一项项举措,不仅“墙内”开花,更是香飘“墙外”。我市打造博物馆之城、推动文物活起来的创新探索,文物的数字化、科技化保护水准,再度受到瞩目。

  构建博物馆之城

  太原市文物系统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以黄河文化、区域文化为纽带,在文旅融合发展、科技赋能创新、文物生态治理和红色基因传承上形成矩阵,持之以恒打造经典、智慧、群众、红色四类博物馆,构建博物馆之城,推动太原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我市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案例,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突出规划引领,加强顶层设计。在省内,我市率先将文物保护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政府年度考评体系。迎泽区、晋源区入选全省首批专题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晋祠、永祚寺入选国宝级文物保护单位。

  率先考古前置,赋能城市发展。统筹文化遗存发掘、保护与利用,集中力量推进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在省内,我市率先落实土地储备考古前置,2021年以来,调查项目311个、面积2631.61万平方米;考古勘探177项、面积3274.67万平方米;考古发掘11项,清理墓葬113座,遗址面积3755平方米。郑村龙山时期遗址,成为2022年度山西重要考古发现之一。

  建设博物馆之城,涵养城市底蕴。我市现有各级各类博物馆99座,其中,备案博物馆41座,类博物馆58座,每5.4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发挥文博资源优势,我市倾力建设凸显三晋文化、晋阳文化、晋商文化、工业文化、醋文化等极具城市文化特色的“博物馆之城”。建成开放全国首座原址建设的北齐壁画专题博物馆——北齐壁画博物馆,太原市博物馆、晋商博物院、宝贤堂石刻馆等,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国师纪念馆入围2023“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太原市博物馆获评第三批涉案文物鉴定评估机构。104项专题展、30项外出展、22项引进展等展览,让群众尽情享受源远流长的文物之美,深切体验锦绣风华的城市之美。

  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交流互鉴,扩大太原声誉。喜迎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推出“复兴路上,国宝归来”特展,荣列国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发出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领域第一个聚焦石窟寺文物的学术会议文件《天龙山倡议》,具有里程碑意义。牵头打造黄河寻根问祖、中国石窟寺、万里茶道国保单位“三个文化联盟”,举办黄河流域根祖文化展,由我市发起的黄河文化保护利用联盟“朋友圈”不断扩大。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依托万里茶道的申遗提名点之一太原大关帝庙,加强合作交流,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依托市校合作,赓续红色血脉。打造红色教育和国情教育基地,深化市校合作,推出展览50余场、教育线路13条,共建红色国情教育基地13个、合作38项,接待高校师生3.5万人次。国师纪念馆入选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追寻红色足迹,点燃理想之光”社会实践研学课程入选全国精品项目。

  凝聚社会合力,释放古建活力。深入推进文明守望工程,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公布可供认养文物建筑名单,投入社会资金约2700万元,签订文物认养协议17项。推动文物古建筑活化利用,开放唱经楼、玉堂春等府城古建遗存,建设“小而精”“专而美”的特色专题博物馆,举办展览20余场,让更多掩藏在街道、乡村的文物古建、民居开门迎客、焕发生机,丰富全社会精神滋养。

  深挖文物价值,讲好太原故事。深化文旅融合,推进晋祠天龙山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出文物游径线路,举办线上线下活动1500余场。双塔牡丹文化节荣获“中国节事卓越品牌”奖,晋祠国风文化节等4项入选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或优秀案例,其中,晋祠文化遗产传承及旅游体验综合项目荣膺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为山西唯一。

  数字助力文物保护

  科技创新,是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文物资源数字化、文物大数据管理等领域,我市走在前列。

  “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项目“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今年9月再次走出国门,赴埃及开罗中国文化中心巡展。展览利用幻影成像、全息影像等科技手段,数字化再现了散落在多个国家的天龙山造像,全面展示天龙山石窟艺术的辉煌瑰丽,受到海内外高度关注。12月,全国高校巡展开启。该展曾获国家文物局海外藏中国文物石窟寺类数字复原展示示范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目前,天龙山石窟数字博物馆建成开放,借助沉浸式影院等科技手段,通过“序”“山”“佛”“人”4个板块,全面展示天龙山石窟的人文历史和艺术成就。

  在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科技保护创新方面,运用科技手段守护文物本体,实现墓道、甬道、墓室分区环境控制,并创造性利用历史盗洞与外界开展空气交换,实现突破。借助科技力量让壁画活起来,通过元宇宙项目、高清原址VR沉浸式体验等数字技术,配合先进数字艺术互动装置,打造考古过程“L”幕三维动画、北齐民风二维动画、别都华彩壁画互动、壁画瑞兽“穹窿顶式环幕”动画等沉浸式体验场景,营造“人在画中游”的博物馆奇妙之旅,真正以科技赋能,让墓室壁画更“鲜活可触”。

  太原市文物保护大数据云服务平台成效凸显,实现了文物保护、活化利用、文物安全等全域一体化、一站式综合管理,打造全省第一、全国领先的“太原样板”。综合运用海量多源数据融合等科技手段,设置文物保护、文物安全、文物监测、智慧文博、智慧景区和智慧管理6大模块。目前,平台已接入晋祠博物馆、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北齐壁画博物馆、双塔博物馆等重点文物实时监测数据,录入晋祠圣母殿、宋塑侍女像等数字化模型,实现对外开放的文物景区、博物馆客流量、票务等实时数据全覆盖。

  加强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实施晋祠、永祚寺、天龙山石窟、净因寺彩塑等文物数字化采集和勘察测绘项目10余项,开展晋祠难老泉亭、龙山石窟等全方位文物监测体系,科学建立影响文物本体保护的指标模型。运用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实时采集晋阳古城考古发掘的数据信息,形成全过程数字档案,数字化绘制考古测绘图纸,开启太原科技考古新模式。

  加强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以高保真、无损伤的数据采集技术,对馆藏文物进行多源多维数据采集、体系化成果加工,数字化扫描可移动文物1922件(套),其中,珍贵文物849件(套)。注重数字化成果运用,制作高仿复制品和线下互动展示项目,随巡展项目外出展示,成为全省“文物+科技”创新排头兵。(太原日报 陈辛华)

太原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太原文明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1449号-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0120170041

电话:0351-4223160 传真:0351-4223160 邮箱:tywmwglzx@163.com 地址:太原市新建路81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

太原文明网©版权所有

太原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电活:0351-4223160

传真:0351-4223160

邮箱:tywmwglzx@163.com

地址:太原市新建路81号